目前,在整个广东省卫星及应用产业版图中,形成了深圳、珠海、广州三个产业带。《广东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中,将卫星产品及装备列入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高端装备制造重点细分领域之一,卫星互联网作为未来产业的首要发展对象。依托广州、深圳、珠海等市, 打造集卫星芯片、终端、 关键元器件制造为一体的卫星装备产业集聚区。支持广州、 深圳、珠海、惠州依托龙头企业建立卫星产业园区和产业基地, 加快推进卫星应用基础设施和地面综合服务平台建设。
广州以南沙为基地,聚集中科宇航、吉利科技、TCL等一批企业,布局卫星研制、测控运维、发射服务、关键部件等通导遥技术及应用产业链集群,初步形成“上游火箭+中游卫星+下游应用”的商业航天产业生态。珠海则以欧比特为依托,形成卫星遥感产业链生态,设立“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粤港澳大湾区(珠海)数据与应用中心”,充分发挥“珠海一号”卫星星座及遥感卫星应用效益,实现卫星数据共享与创新商业化服务。深圳卫星及应用产业涵盖科技研发、生产制造、卫星运营、关键零部件、终端设备、系统方案等诸多领域,在行业应用方面具备一定的优势,卫星及应用产业链创新能力、终端设备研发生产能力、系统集成能力强,产业链拉动作用大,在产业生态集群建设方面也形成了一定的能力和态势。
2013年是深圳市发展航天产业的“元年”,深圳市人民政府连续印发《深圳市未来产业发展政策》及《深圳市航空航天产业发展规划(2013—2020年)》,指出深圳已发展成为微小卫星、卫星导航基础构件及终端设备等研发制造的重要基地。在微小卫星研发设计制造及卫星系统应用等领域,取得了较大突破。在卫星导航应用领域,拥有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系统集成和运营服务的完整产业链。并明确提出大力发展卫星导航、航空航天材料、精密制造技术及装备、卫星研制等航天产业。
2021年5月28日由深圳市发展改革委牵头编写《深圳市关于支持卫星及应用产业发展的工作意见》,6月8日市发改委发布《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发挥信息技术及装备制造产业发达、产业配套完善和技术创新活跃的综合优势,丰富并完善由通信、导航、遥感卫星构成的国家新型基础设施,重点围绕空间探测、卫星导航、卫星遥感、卫星通信、数字空间等领域开展关键技术攻关,深化北斗系统推广应用,支持高通量卫星宽带通信系统发展,率先构建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卫星+”创新生态,加速打造千亿级的卫星应用产业集群。政策利好加码深圳卫星及应用产业创新高地建设。并在关健元器件及部组件、卫星互联网、卫星物联网的应用领域初步形成产业集聚。
深圳卫星总体研制的代表企业,作为航天科技集团下属的专业微小卫星研制公司,深圳航天东方红通过对航天新技术的探索、高性价比微小卫星产品与系统的研制以及商业航天市场的拓展,打造消费级卫星产品及服务,业务涵盖卫星设计、卫星制造、系统管控和数据服务。从2015年至今,深圳东方红已实现以鸿雁星座首发星、我国首颗极地遥感专用卫星京师一号为代表的12颗商业微小卫星的成功发射和稳定运行;公司拥有国内领先的卫星装配、测试及试验基础设施,覆盖卫星单机研制到整星出厂所有生产流程,具备年产20颗以上微小卫星的研产能力。公司正在积极参与可见光和微波遥感、商业气象、物联网导航增强等多领域商业航天项目,将从系统建设、运营和应用服务等多种角度探索中国商业航天的产业化道路。
深圳市魔方卫星科技有限公司
针对高品质微小(微纳)卫星对高性价比部组件的需求,研发包括控制力矩陀螺(CMG)、太阳帆板驱动装置(SADA)、电推进、动量轮、磁力矩器为代表的卫星平台控制类核心部件,以及太阳能帆板、蓄电池为代表的卫星平台能源类核心组件,并建设相应的批量化型号产品生产线,在大幅降低成本的同时,目标实现年百套级产品配套的供货能力。
针对卫星价格昂贵是实现产业化的难点,魔方卫星单机产品定位为高品质、低成本、快响应和模块化,在保证产品高可靠性要求的前提下,大幅度的降低成本,缩短生产周期,满足商业微小卫星系统的市场需求。魔方卫星不仅具备全平台核心单机产品研制能力,还具备整星的设计、生产、运营能力。通过打造高性价比的微小卫星系统,带动卫星应用市场的发展,最终实现卫星数据的消费级商业化应用,构建以应用为主导的新航天商业模式,切实服务于广大中小企业和消费级用户。
深圳市微联星智科技有限公司
以小型化、批量化的工业航天产品为目标,专注于安全可靠的卫星网络与通信产品核心部组件研制。团队参与研制国内首台卫星测控扩频应答机,首款国产宇航级卫星测控芯片;率先提出的卫星通信设备系统级抗辐射加固技术体系,在全国作为规范推广应用。目前公司超过100台套的测控应答机、数传与星间通信机在轨成功应用;轨道覆盖500km至1200km的轨道,零失效,具有传统卫星单机的高可靠性和工业批量化高性价比的特点。核心部组件及设备包括:(1)卫星测控通信机、星间通信机、数传终端等卫星平台关键部组件和相应地面设备;(2)卫星物联网载荷、天基电磁频谱采集载荷等卫星关键载荷;(3)卫星物联网模组(UHF频段、L频段);卫星测控站、数据站、通信关口站建设等。
深圳电子信息及通信产业基础雄厚,市场开拓能力强,在卫星导航定位、卫星通信终端方面积极活跃,企业众多,有代表性的企业如下:
深圳市华信天线技术有限公司
—
中国卫星导航产业首家上市公司北斗星通集团旗下企业(股票代码:002151)。华信天线旗下控股2家子公司,拥有员工400多名,全球拥有200多家合作伙伴,营销网络覆盖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
自2008年成立以来,公司始终坚持“创新驱动产业进步”的经营理念,深耕卫星导航产业,重视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持续加大研发技术投入,目前已在卫星定位与通信天线领域进行全方位的业务战略布局,为测量测绘、无人机、精准农业、数字化施工、形变监测、智慧交通、自动驾驶、移动通信等全球行业客户提供定制化产品及系统方案。
发展至今,华信天线已成为中国卫星定位天线领域的领军企业。未来,华信将始终坚持科技创新,进一步推进“北斗+通信”的战略,矢志成为全球领先的卫星定位天线方案商。
深圳华大北斗科技有限公司
—
专注从事导航定位芯片、算法及产品的自主设计、研发、销售及相关业务,是深圳市政府2016年度重点引进的产业链薄弱环节企业。孙家栋院士领衔的院士(专家)工作站以及广东省北斗卫星导航和定位技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也落户在此。华大北斗前身是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CEC)旗下华大电子导航事业部,于2016年12月6日由中电光谷、上海汽车集团、北京汽车集团、波导股份(600130)、劲嘉股份(002191)等企业共同投资成立。华大北斗针对不同需求,重点围绕智能终端应用、车载应用、高精度应用、安全北斗应用,规划了完整的芯片产品线。在终端整体解决方案方面,目前,华大北斗已经形成了面向气象探测、车辆监控、高精度地基增强CORS站和CORS接收机、高精度天线等几个方面的产品,并实现了批量出货。
深圳金信诺高新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码300252.SZ)
—
作为信号联接技术创新者,金信诺是一家集研发、生产和销售于一体的高科技民营上市公司,提供多行业、多领域下的应用场景解决方案,包括深度覆盖解决方案(4G/5G通信解决方案、室内覆盖解决方案、卫星通信解决方案)、超宽带解决方案(超宽带传输解决方案、数据中心解决方案)、行业融合解决方)和智能物联解决方案等一站式解决方案。金信诺积极布局卫星互联网领域,在卫星产业链的芯片、终端和运营相关关键节点均做了战略投资布局,目前推向市场的产品有Ka/Ku便携式卫星终端、一维相控阵车载动中通和天通终端等,覆盖宽/窄带卫星通信,让用户可以摆脱地面网限制,享受宽带卫星网络体验,让偏远区域的卫星上网随时实现、随处可达。
发挥产业优势落地特色应用场景,应用场景成卫星产业发展重中之重。
在交通物流、海洋经济、自然资源、城市安全、环境保护等行业创新应用,开展“卫星+”智慧农业、智慧能源、智慧物流、智慧航运、智慧交通、智慧应急、智慧城市,应用服务。
深圳航天智慧城市系统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
充分利用航天的系统工程总体优势和卫星应用资源优势,整合集团及各单位优势资源搭建形成的数字政府、智慧城市领域的产业平台公司,面向国家数字政府、智慧城市建设、行业和区域信息化建设领域,提供航天技术应用服务和成果落地转化。从城市建设的使命任务、能力发展、城市运营、企业服务、市民生活、基础设施信息系统、技术等层面进行研究定义,强化跨域统筹和关联设计,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了可操作性强的范本。航天智慧城市院主要业务包括:智慧城市与智慧产业方法论和总体技术研究,智慧城市建设顶层规划、系统解决方案设计与咨询,行业及区域信息化系统设计与集成,城市与行业大数据运营与服务。在智慧城市顶层设计、城市大脑、城市CIM平台、智慧水务、智慧社区、智慧应急、企业信息化等领域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深圳市天海世界卫星通信科技有限公司
—
为传统通信不能覆盖或信号不稳定的地区和场景,提供综合性卫星通信解决方案。天海世界通过强大的系统集成和技术研发能力,自主研发卫星互联网服务系统、智慧船舶管理平台、卫星通信管理平台以及卫星通信终端设备,不断深化运营卫星通信服务。公司拥有丰富的海上客轮、渔船卫星互联网应用经验,公司为轮船公司、地方政府、船东等提供船舶安全航运所需的集视频监控、轨迹管理、指挥调度等为一体,高效的、实时的、全面可靠的综合管理服务平台。智慧海洋卫星通信解决方案以海上客轮为起点,项目覆盖全国海上客轮近60%, 珠三角区域覆盖超过90%。天海世界宽带卫星通信通过与LTE基站的融合,“卫星”加“专网”加“公网”的多网融合技术,也广范应用在防灾减灾、抢险救灾等应急领域。在油气勘探、户外探险等野外作业领域,公司也有定制化的解决方案,应用案例包括三江源国家公园可可西里保护区卫星互联网接入项目的建设等。
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深圳研发中心
—
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深圳研发中心是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唯一派出机构,由国家科技部专门发文件(2001)国科基使字第85号)成立,并由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仁教授任首席科学家。中心以李德仁院士团队为技术支撑,面向卫星及应用产业生态,搭建满足空间基础设施、卫星地面系统、空间环境建模、网络数据和信息安全评测、全球化运营等公共服务平台。中心以李德仁院士团队核心技术成果为产业化方向,致力推动PNTRC(定位Position、导航Navigation、授时Timing、遥感Remote Sensing、通信Communication)通导遥一体化空天地信息实时智能服务系统建设,打造卫星遥感大数据处理+时空信息云平台+高精度定位和导航服务组成产业化应用平台,应用于智慧城市、公安应急、智慧交通、智慧城管、精准农业、智慧电网、智慧管网、物流监测、资源勘察、智慧社区、智慧港口、森林防火、大众服务、可穿戴设备等领域。中心拟立足深圳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卫星数据接收处理中心,为不同区域提供高频次的卫星遥感数据采集和增值服务,带动卫星遥感、卫星通信、卫星导航等相关产业的集成创新发展,使深圳在互联网+天基信息实时服务的新型产业中占有主导地位,并成为中国乃至全球在通信、导航、遥感领域的科技创新标杆。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
—
由哈工大与深圳市政府合作共建,创立了中国高校第一个航天学院,发射了中国第一颗由高校牵头自主研制的小卫星,实现了国际首次高轨卫星对地高速激光双向通信试验,参与了探月工程等14个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一大批成果助力“长征七号”、“长征五号”火箭首飞、天宫二号和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等重大任务,正在成为享誉国内外的理工强校、航天名校。
哈工大(深圳)是哈工大高等教育改革的试验田、汇聚高端人才的桥头堡、国际化办学的示范区,是哈工大实现“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哈工大规格”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圳市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成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城市范例的生力军。
南方科大力学与航空航天工程系
—
南科大力学与航空航天工程系成立于2015年12月,是南科大工学院重点建设院系之一。借鉴世界一流大学相关院系的办学模式,引进创新办学体制,面向国家在力学、航空航天、创新拔尖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战略需求,立足于重要前沿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建设世界一流水平的、以“产学研”模式为中心的、与中国航空航天工业紧密联系的单位,为我国航空航天工业培养实用人才(学)、研发关键技术(研)、提供技术服务(产),成为国际化的研究型机构。
力学与航空航天工程系聚集了一批来自全球相关领域、涵盖学术和工业背景的高层次专业人员。获教育部力学一级学科硕士、博士学位授权点。获批力学博士后流动站。设有“广东省湍流基础研究与应用重点实验室”和“深圳市航空航天复杂流动重点实验室”。
深圳大学——航天十三所新进光机电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
2015年12月,深圳大学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九研究院第十三研究所共同成立的“深圳大学——航天十三研究所先进光机电技术协同创新中心(联合实验室)”,以深圳及其周边地区先进光机电技术、智能装备、物联网及其他相关产业的重大需求为牵引,围绕先进精密光机电技术及其所驱动的智能制造、航空航天制造等的相关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新产品新工艺新装备开发、成果转移转化与产业化及市场推广应用等进行产学研协同创新。
2020年10月,深圳大学王义平教授团队在光纤高温传感器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成功制备出高质量的蓝宝石光纤光栅高温传感器,解决了飞行器高温结构健康监测难题,为航空航天领域研究贡献深大力量。
深圳市卫星物联网产业协会作为深圳卫星及应用领域唯一的社会组织,致力于推动卫星通导遥技术在物联网等领域的成果转化、融合应用和产业化发展,构建产业创新公共服务平台,促进创新创业。卫星物联网产业协会举办“中国(深圳)卫星及应用产业发展论坛”以及卫星重点应用场景海洋,举办“中国(深圳)卫星应用与智慧海洋产业发展论坛”组织海洋电子信息主题展,展会面积800平方。邀请深圳乃至全国卫星研制、卫星发射、终端设备、卫星运营服务及卫星应用领域企业、专家参与,分析产业趋势、交流核心技术、分享创新案例、探讨落地路径,切实推进深圳市卫星及应用产业相关政策的部署实施,共同促进深圳卫星及应用产业创新发展。通过技术交流与产业互动,打造中国卫星及应用产业第一峰会和高端合作平台,助力提升城市形象与产业名片。聚大湾区乃至全国卫星及应用产业核心资源,构建产业集群和优质创新生态圈,引进重大项目落地,助力招商引资。深圳卫星产业发展的大蓝图正在徐徐拉开。
中集集团利用全球资源整合能力和对行业的影响力,建设中集卫星物联网产业园,该产业园是发改委发布的《深圳市2021年重大项目计划》之一,依托中集集团产业链生态,打造卫星特色产业园区,并以园区为载体,聚集卫星物联网产业链上下游核心创新要素、重要产业资源、科研机构,构建产业集群,培育创新产业生态圈。